小学语文教案

发布时间:2023-02-02 来源:互联网 我要投稿

【实用】小学语文教案合集七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给学生推荐赵丽宏的作品《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2.搜集并阅读其他面对失败,勇敢坚强战而胜之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学习第三课《桃花心木》,我们知道林清玄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他看种树的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悟出了人的成长的道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偶然遇到一些人和一些事,从这些偶遇的人和事中,有心人也能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今天,就让我们去看一场杂技表演,去认识一位顶碗少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赵丽宏,1951出生,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上海人。发现和表现社会生活和自然的美,是赵丽宏散文创作的主旋律,他的作品感情真挚细腻,文风清丽典雅,被誉为“捕捉生活色彩和芬芳的诗”。代表作有《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4.指生自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

  3.指生朗读自己标画下来的喜欢的句子,谈感受。

  三、品读课文,明白道理

  1.猜问激趣:老师在备课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可是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你们想知道老师思考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吗?请同学们猜一猜。(学生猜问,教师及时引导)

  2.教师根据学生猜问题的情况,提出自己一直思考的问题:顶碗少年的表演精彩吗?他表演成功了吗?

  3.教师引导学生分成两方:一方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一方则认为则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

  4.分组学习:同组内观点不一致的同学先进行辩论,同组内观点一致的同学互相交流,归纳总结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参与学生讨论,给予指导。

  5.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推波助澜,激化矛盾,引领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思考。 ⑴具体观点归纳如下: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的:

  ①精彩之一――第一次顶碗时:“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

  ②精彩之二――第二次顶碗时:“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

  ③精彩之三――第三次顶碗时:”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

  ④成功――尽管顶碗少年前两次的表演失败了,可是他没有被失败吓倒,第三次表演获得了成功。从“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可以感受到,观众也认为少年的表演是精彩的,成功的。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的:

  ①少年前两次的顶碗表演时,由于没有把握好平衡,头顶上的碗两次掉下来摔碎了――“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叠碗突然从头上掉了下来!”;“那一叠碗却仿佛故意捣乱,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摆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②从观众的反应看出――“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观众对少年表演中出现的两次失误不满意。真正精彩、成功的表演,应该是一次就成功,而不应该是第三次。

  ③从少年表演失误后的表现看出来――第一次:“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二次:“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⑵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自主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管是赞成哪方观点,陈述时都要做到有理有据,“理”,即自己的观点,“据”,即从课文中寻找相关句子证实自己的观点。

  ⑶教师要在学生充分交流、辩论的基础上,适时引导:

  ①从表演的过程来看,顶碗碗少年的表演出现了两次失误,没有一次成功,的确并不精彩;

  ②从顶碗少年在表演中所体现出来的不怕失败,面对两次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来看,他的表演是十分精彩、成功的。正是有这样的拼搏精神,他的第三次表演才取得了成功。

  ③如果,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就获得了成功,观众欣赏到的就只是一次“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已。正因为顶碗少年的表演是在出现了两次失误后的第三次成功的,观众才不仅看到了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且从这位顶碗少年的身上感受到了那种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这种精神远比看到一场没有失误的杂技表演更有意义。每一位观看过表演的观众,都可能“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启示,悟出了一些人生的哲理――面对困难和失败,只有坚持下去,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四、拓展延伸,想象说话(请学生任选一、两个话题展开想象,进行说话练习)

  1.如果顶碗少年的第三次表演仍然没有成功,你觉得他该怎么办?是放弃了,不再表演,还是继续表演第四次?如果你就是顶碗少年,你会怎么做?

  2.表演结束后,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你会怎样采访这位顶碗少年?向他提些什么问题呢?

  3.你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和失败,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了解挑水工妙用破水罐浇灌路边花草的事,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多角度去体会破水罐的自卑心理,找出其心理变化的过程。

  2、感悟挑水工与破瓦罐的两次对话,明白其中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导入语:走在这开满鲜花的小路上,鸟语花香,多惬意啊。大自然不但把这百花盛开的美景送给我们,还把这醉人的花香洒在了各个角落,为我们送来了这“一路花香”。这一路花香是谁送来的呢?

  二、精读课文

  (一)整体感知。

  这只有裂缝的水罐能浇灌出一路花香,它可真了不起!可是读了课文,我们知道它自己却不这么认为,它的情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你能在文中找出表示它情感变化的词语吗?(快速浏览全文)

  (相机板书:十分惭愧、一丝快乐、仍然伤心)

  (二)体会“十分惭愧”

  1、导入:那只完好的水罐总能把水满满地送到主人的家,每天如此,因而它不禁——(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而那只有裂缝的水罐却感到——(十分惭愧)

  2、体会:我们来体会破水罐的第一次情感。(十分惭愧)

  “惭愧”是什么意思?“十分惭愧”可见程度更深。

  3、出示填空:破水罐因为___而惭愧。

  (1)破水罐因为什么而惭愧?回顾第一小节,读读相关内容。(抓住“远远”“总能”“只剩下”朗读体会)

  (2)完成填空,练习说话:破水罐因为__而惭愧。

  (因为自己的裂缝,使自己比不上好水罐的价值而惭愧;)

  (3)进一步体会:是啊,跟完好的水罐比起来,破水罐怎能不感到自卑呢?两年后的一天,破水罐终于忍不住内心的愧疚,向挑水工道歉,能不能把破水罐的惭愧心情读出来呢?(“只能”“却”“应有的”体会破水罐的惭愧、自责。指名读,齐读。)

  (4)再次出现填空,进一步理解“十分惭愧”。

  破水罐因为___而十分惭愧。

  (因为自己的裂缝使挑水工白费力气而惭愧;因为自己的裂缝使挑水工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而惭愧。)

  4、指导朗读:

  5、对于他的道歉,挑水工说了什么呢?我们分角色来朗读。(语气和蔼)

  (三)体会“一丝快乐”

  1、导入:听了挑水工的话,破水罐看到了什么景象?(指名读,男生读)

  2、破水罐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指名读,女生读)

  3、如果你就是路人,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你会有什么感受,会说什么呢?

  4、为什么破水罐心中只有“一丝”快乐呢?联系上下文说说看。

  (因为破水罐之前十分惭愧、自责,一直沉浸于之前的情绪中。)

  (四)体会“仍然伤心”

  1、过渡:可是到了小路的尽头,它仍然感到伤心。它为什么仍然伤心呢?(指名读,出示:到了小路的尽头……道歉。

  总结:它的快乐是那么少,是那么短暂,因为它还在为自己的裂缝而自卑,为自己不能尽到责任而自责难过。谁来读好这段话?(指导读好“仍然”“又”“再一次”,说明破水罐依旧没有从一开始内疚惭愧的情绪中摆脱出来。)

  2.当破水罐再一次向挑水工道歉时,这次他的内疚程度更深了,歉意更重了。再指名读,齐读。这时它又会说些什么呢?

  (五)体会“欣慰”

  1、面对破水罐的道歉,挑水工是怎么说的?(出示挑水工的话)

  2、出示小路两年前后的变化。请你再次读读课文中挑水工的话,从哪儿体现出了他的智慧?(出示“早”“利用”“撒下了花种”“插在我主人的花瓶里”指名读)

  3、真聪明,如果主人看到这美丽的鲜花他会与挑水工之间有段怎样的对话呢?(同桌讨论反馈)

  4、如果这时我们的破水罐听到了他们的对话,心情如何?(引出欣慰)

  5、挑水工的话说的多好啊,使破水罐明白了自身的价值。破罐也能活出精彩,它这时一定“欣慰”。你想对课文中的破水罐或者挑水工说些什么?(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挑水工的话。)

  这时,破水罐的表情一定变为___(出示图片感知)。

  6、小结:是啊,独具慧眼的挑水工明知道这只罐子有缺陷,但并没有嫌弃它,而是妙用了它的缺陷,这才造就了这一路花香。

  三、揭示寓意

  小结:世界上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他们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是独立的自我。我们要学会欣赏自己,不必总是欣赏别人。

  四、拓展延伸:在以后的日子里你可能是个不太出色的人,想想小学时读的这篇课文你会想……

  五、总结

  让我们再次凝视“一路花香”。老师愿这“一路花香”带给我们的启示永远留在你、我的心中……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

  2.会写“院子、树枝、浅绿色”等8个词语。

  3.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小枣树宽广的胸怀,谦虚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

  识记生字,会写词语,是重点。

  难点是体会小枣树宽广的胸怀,谦和的品格。

  教学方法:

  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前准备:

  放大的教学挂图或CAI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院子里有一棵小柳树和一棵小枣树,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将生字画上记号,看拼音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2.指名当小老师领读生字、文中生字组成的词和读读抄抄中的词语。

  3.同桌互相检查认读生字的情况和朗读情况。

  4.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课文讲了小柳树和小枣树的什么故事?

  三、识记生字。

  1.“我读你找”。师读生字,生在“我会认”中迅速找出这个字。读准枣、忍、虽、乘、思。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3.开火车认读生字。

  4.选自己熟悉的字组词。

  四、自读课文。

  1.学生高声朗读课文。

  2.相互交流读懂了什么?

  3.找出与插图相应的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五、指导写字。

  1.学生自主观察书上的范字,说说字形特点。

  2.教师范写,重点指导。

  穿:上下结构,上部分为“穴”字头,下半部是“牙”。

  弯:第四笔是竖,不是竖钩。

  3.学生描红临写,完成“读读抄抄”。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l~4自然段。

  1.自由读。

  2.说说读后知道了什么?

  3.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弯弯曲曲,浅绿色的衣服、光秃秃、又细又长”。

  4.指导朗读,小黑板或课件出示。

  小柳树说:“喂,小枣树,你的树枝多难看哪!你看我,多漂亮!”

  小柳树说:“喂,小枣树,你怎么不长叶子呀?你看我,多漂亮!”

  (读出骄傲、得意、瞧不起别人的语气。)

  5.引导想象。

  面对小柳树的骄傲,小枣树可能会怎么想?

  6.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第5、6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知道了什么?

  2.比较小枣树和小柳树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3.从“过了一天又一天”“实在忍不住了”可以看出什么?

  4.再读读第5、6自然段。

  三、学习第八8自然段。

  1.指名读,比较小柳树和小枣树有什么不同的表现?

  2.理解“温和”的意思,指名用温和的语气读小枣树的话。

  3.你从中看出了小枣树的什么品格?

  4.小柳树听了,不好意思地笑了。”此时,他可能会想些什么?

  四、朗读全文。

  l.接力读,其余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找出还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2.赏读。你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然后小组同学在一起开展比赛,看谁读得好听。

  五、总结全文

  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板书设计 ; 15.小柳树和小枣树

  小柳树 小枣树

  外形: 腰细、枝绿 弯弯曲曲

  浅绿、真美 光秃秃

  性格: 骄傲,得意, 不懂礼貌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基本能掌握所学知识点和思想感情,但是在讲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对一些细小的问题设计的不精巧,前期的备课情况也不够充分!在课堂上总是想着自己的教案,按部就班的讲,虽然表面看来很顺利,但实际是教师设计好了一个个陷阱往里面跳!另一个问题是教师的语言学生理解有困难,提的问题总感觉学生有些不明白。我认为原因是老师的语言太过成人化!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点注意这些问题!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一、板题,质疑

  1、板题质疑:桥,让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或许会说:桥是连接河两岸的建筑,有铁桥、木桥等。)

  2、一读课题,课文为什么以桥命题,究竟这是一座什么样子的桥呢?

  二、以桥为切入口,一读文本,初步积淀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想,文中的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2、交流,可以初步说说文中依据,随机层层点拨:窄窄的木桥 不结实的木桥 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

  3、二读课题。说到这里,再读课题,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可以是沉重的,郑重的)

  引导: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平日里或许只是山村里极不起眼的,可在洪水来临时却成了──生死桥逃命桥生命桥救命桥希望桥。

  三、再读课文,感受桥的无奈

  就是这样一座又窄又不够结实的桥,成了洪水突然袭击时的唯一的逃命桥。那么它是否真的能那么轻易地救老百姓的性命呢?当时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划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选择其中感受最深的一句作批注。

  1、交流。

  2、适时解疑:

  像泼。像倒。为什么独立成句?引导:凝重的笔调。两字却字字千钧,脑海里可以是一幅活的声势兼备的画面。更突出了雨非同寻常的大。致使洪水泛滥成灾。

  3、激情再创造引读,感受洪水的疯狂:洪水咆哮着,像──,从山谷里──。洪水已有近──,这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

  4、感悟跳舞一词的表达:当时的.情形是──(无比紧张的,令人恐惧的)就是这样一种状况,作者怎么竟然用了跳舞这个词语?是不是太不合时宜啦?

  5、指名:

  (这洪水简直是一群魔鬼在跳舞,让我不由地想到了──群魔乱舞这个词)

  6、这与下文的哪个词语是呼应的?狞笑,洪水在跳舞,死亡在狞笑,此时你什么感觉?你想?甚至想?看,文中的人们不也是如此──

  7、朗读写人们反应的句子。读了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恐惧不安送进句子中去。

  读好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

  8、读着读着,我的眼前出现了逃难队伍中的一个──

  9、出示: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其中有一个──

  按这个句式写一写你眼前出现的这一人物,注意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10、面对疯狂袭来的洪水,人们几近疯狂崩溃,几乎失去了理智,试想,这样的又窄又不结实的桥──?(怎能承载得了疯狂的拥挤踩踏?)急需要什么?(沉稳的组织者,有序地疏散)

  11、老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场的──

  第二课时

  一、划找句子,初步感受老汉的形象

  1、上节课,大家在邱老师的带领下已经读通了课文,并且感受到在那个黎明时分,面对突如其来的(山洪),人们(受惊了),一百多个村民都毫无秩序地拥向那窄窄的(木桥),情况非常(危急)。幸好那年迈的老汉,那受全村人拥戴的党委书记早已站在窄窄的木桥前,让我们穿越时空,看一看这位老汉在生死攸关之际做出的人生选择,留下的感人事迹。

  2、请同学们读7~23自然段,划找出描写老汉的句子,然后交流,大屏幕出示句子,同桌再读一读。

  二、品读句子,深刻感悟老汉的精神

  1、读了这些句子,相信老汉已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哪一句话最让你感动呢?用心地读一读这个句子,并写下你的内心感受。

  2、交流:

  ⑴ 第8自然段。

  ⑵ 第10自然。

  ⑶ 12自然段。

  学生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受,从中品悟老汉的屹立如山、责任如山,并进行朗读指导。

  3、是的,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汉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洪水无情,但人间有爱,这样的老汉能不受人拥戴吗?可是当情况越来越危急,洪水已经漫到人们的腰际的时候,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这些事情是否有矛盾呢?

  出示15、22、23自然段。

  ⑴ 揪、吼、凶和推矛盾。

  ⑵ 急于求生的小伙子和推老汉先走矛盾。

  老汉和小伙子的言谈举止的确令人费解,充满了矛盾!请一生阅读下文,老师相信你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文章到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之间那血浓于水的关系,这个结局()

  4、反复咏叹,感受亲情:

  ⑴ 当我们明白老汉原来是小伙子的父亲,小伙子原来是他的儿子的时候,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令人感动的一幕,相信你又会有新的感受。让我们把儿子这个充满血缘、充满亲情的字眼带入文章中,一起深情地朗读14~23自然段,我们就能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了。引读。

  ⑵ 想象老汉会喊些什么呢?出示。是啊,眼见自己骨肉被洪水吞噬,试问世间那个父母会不痛心疾首?

  ⑶ 请你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如果再给老汉一次选择,老汉还会把儿子从队伍里揪出来吗?如果他有机会跟儿子解释,他会对儿子说些什么?

  此时此刻,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父爱如山)

  5、这样的老汉最终没有留下,和他儿子一起被无情的洪水吞没了。其实就在木桥前,在没腿深的水里,老汉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就在木桥前,在没腰深的水里,老汉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就在木桥前,在没胸部的水里,老汉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就在木桥前,老汉完全可以让儿子一走了之,但是──就在木桥前,老汉完全可以和儿子一走了之,但是──,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汉啊!这样的老汉能不受人拥戴吗?

  然而,这样的老汉最终还是被无情的洪水吞没了,但凶猛的洪水吞不没的又是什么呢?出示屏幕。学生练习。

  三、抒发情感,激情表达自己的哀思

  老汉离我们远去了,面对着残破不堪的木桥,你最想说的又是什么呢?表达对老汉的哀思学生写后交流。

  四、三读课题,总结全文

  再读课题,你对桥又有什么感受?理解桥的象征意义,并总结全文。投影出示读句子:

  他像一座山,一座屹立不倒的山,他更像一座桥,一座联结生命的桥。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6个生字。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恰当的运用工具书。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观看孔雀开屏图,揭示课题

  1.点击课本:孔雀图。

  2.说一说在哪儿见过?

  3.孔雀给你们留下什么印象?

  4.今天我们学习与孔雀有关的课文——《骄傲的孔雀》。板书课题。

  (二)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点击课本,一幅一幅地看图。

  2.学生自己先说一说图上画的是什么?

  3.小组内同学们互说图意。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l.借助拼音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

  2.发给各小组生字词卡片,组内互相认读。

  3.指名分别读课文,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请大家按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课文。

  (二)看图,讲故事

  1.将四幅图—一出示,学生看图自由讲故事。

  要求:用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

  2.小组内互讲,并选出一人参加全班的比赛。

  3.全班举行讲故事比赛。

  (要加上动作,用上文中的精彩语句,看谁讲得生动。)

  4.教师相机点拨。

  5.其他同学当评委,并向讲故事的同学随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反疑问难

  1.孔雀为什么看到自己的影子,非常生气?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和有关文字来谈自己的理解。)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上下文理解。

  3.理解花喜鹊的话是什么意思?

  (1)小组内讨论。

  (2)全班交流。

  4.想象:孔雀听了花喜鹊的话会怎么想,怎么做?

  (批评了孔雀的骄傲自大、目中无人。)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借助书上的彩图和教师描述性的语言,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

  2.体会孔雀在与自己的影子比美过程中,不同的心情。

  3.同桌互谈,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读出孔雀爱攀比的心理。

  (五)扩展练习

  收集有关于谦虚的名言、谚语、歇后语等,办一期专题板报。

  (六)教学生字

  1.学生当老师讲怎样记住生字。

  2.练习书写。

  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西门豹》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破除迷信,兴修水利,造福于民的故事。

  学情分析:

  本课是一篇民间故事,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就能对故事情节有所把握。学生要真正融入感情,充分发挥主体地位感受祖国的优秀文化。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2.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1、 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新词,了解故事内容。

  2.利用设计调查报告的形式让学生明白自主探究的主题。

  3.自主合作探究西门豹做法的巧手之处。

  三、知识与技能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运用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分角色表演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妙破除迷信的。

  2.教学难点是理解西门豹办法妙在哪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出示西门的有关图片和文字。读课题说理解。

  [ 设计意图] 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1、范读课文,要求听清楚生字音。

  2、自读课文,说说生字音形义及词义。

  3、小组讨论生字音形义及词义。

  4、读生字新词。

  5、小组交流课文大意。

  6、师生共同小结:发现灾情----调查----惩治----开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学交流,掌握本课生字词及课文大意。

  (三)、课后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认真填写了一份《关于造成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的调查报告》。

  [设计意图] 考查学生对课文的了解情况。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材简析:

  科学技术的发展,帮助人类不断探索宇宙的奥秘,也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本册第六组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神奇的科技世界。如《太阳》一课讲述了太阳的远、大、热的特点以及与美丽可爱的地球的密切关系。选学课文《妙不可言的位置》这一篇科学常识文则进一步告诉我们为什么地球和太阳有这样密切关系的道理。

  学习目标预设:

  1、认识本课生字词,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弄懂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明白“地球的位置妙不可言”的缘由。

  3、培养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激发热爱家园、保护地球的意识与行动。

  学习重难点预设:

  了解地球所处位置的妙不可言。

  利用资料交流等手段,引导学生装真正感受地球位置的妙不可言,同时引导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太阳系行星的资料、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一、揭题导入

  1、认识几组数字

  1.496×108公里1.082×108公里480摄氏度

  2、《太阳》一课讲述了太阳的远、大、热的特点以及与美丽可爱的地球的密切关系,选学课文《妙不可言的位置》则进一步告诉我们为什么地球和太阳有这样密切关系的道理。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扫清阅读障碍

  1、自由读短文:画出不会读的字查字典,不理解的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讨论理解。

  2、认读生字词(同时解决部分词义)

  认读生字词

  宇宙、奇迹、诞生、液态水、观测、笼罩、天堂、地狱、照射、水蒸气、照射、紫外线、辐射、妙不可言

  解决部分词义:

  诞(dàn)生:出生。

  辐射:从热源沿直线向四周发散出去。

  妙不可言:很奇妙,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3、指名逐节读文,正音。

  三、深入学文,明白道理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说地球所处的位置是妙不可言的?

  (边读边划出相关语句,留下阅读思考的痕迹)

  2、了解文章的大意。思考:为什么说地球所处的位置妙不可言?

  3、反馈交流:

  ⑴比地球靠近太阳的行星,水被挥发。

  ⑵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不远不近,有液态水————生命必不可少的条件。

  ⑶比地球远离太阳的行星,水以冰的形式存在。

  四、拓展延伸

  1、联系课文《太阳》,谈谈地球出现生命的原因

  2、课外收集的有关太阳系行星的资料,请学生结合课文,再谈谈自己的一些收获或交流自己学会的新知

  五、小结

  启发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家园————地球,为环保做实事。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下一篇:没有了